索取資料
目錄

交流回顧-【心理】溝通分析:認識自我狀態,讓對話更有溫度

本次由 蘇倫慧心理師 主講的心理實務交流課,以《溝通分析—溝通型態》為主題,深入探討 交互分析理論(Transactional Analysis, TA) 的核心概念。課程內容結合心理學理論與人際互動實務,幫助學員理解人類溝通的心理機制,進而提升覺察力與關係品質。

交流回顧-【心理】溝通分析:認識自我狀態,讓對話更有溫度

一、P-A-C 三種自我狀態

課程中,蘇老師詳細介紹人在互動中展現的三種主要自我狀態:

  • 父母自我狀態(Parent):源自童年對父母言行的內化。
    • 「撫育父母」代表關懷與保護;
    • 「批評父母」則反映規範與責備的模式。
  • 兒童自我狀態(Child):反映個體的情緒與本能。
    • 「自然兒童」天真直覺、情感豐富;
    • 「適應兒童」順從權威、追求認同;
    • 「學者兒童」具創造力與觀察力,是學習與想像的來源。
  • 成人自我狀態(Adult):代表理性與客觀的心理層面,能透過邏輯與分析進行判斷,是維持心理平衡的核心。
交流回顧-【心理】溝通分析:認識自我狀態,讓對話更有溫度

二、強化成人狀態的方法

講義指出,維持心理健康的關鍵在於強化成人狀態(A)。學員學習如何:

  1. 覺察內在「父母」與「兒童」的情緒反應;
  2. 接納自身多重面向,並以理性思考調節反應;
  3. 在情緒湧現時先暫停、思考再回應;
  4. 建立個人價值體系,減少被衝動與偏見左右。

這樣的覺察訓練有助於建立心理界線,也能在溝通中維持清晰與穩定,符合現代心理學與 TQUK心理證照 課程中強調的實務應用。

交流回顧-【心理】溝通分析:認識自我狀態,讓對話更有溫度

三、三大溝通型態:從誤會到理解

課程中亦解析了三種常見的溝通互動形式:

  • 互補溝通:雙方回應符合預期,交流順暢;
  • 交叉溝通:反應不符預期,容易產生誤解與衝突;
  • 曖昧溝通:語言與心理層面的雙重訊息,需透過表情、語氣、姿態去解讀真實意圖。

學員透過角色演練與案例分析,體會在不同狀態下溝通的變化,並學習如何轉化對話,讓互動更具理解與連結。

交流回顧-【心理】溝通分析:認識自我狀態,讓對話更有溫度

四、課程啟發

本次心理學課程不僅讓學員熟悉 P-A-C 理論,更帶來實際生活中可運用的工具。
透過學習 交互分析(TA),能提升情緒管理、同理與人際覺察力,幫助助人工作者、心理學愛好者與心理證照學員在職場與生活中建立更和諧的關係。

其他推薦文章
最新文章

No posts found!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