交流回顧-【中醫】中醫與芳療的基礎理論整合
- 日期:

在本次專業中醫交流中,劉維真講師帶領學員深入探討人體氣血經絡的運行機制,並延伸至四氣五味與精油應用的實務技巧,讓學員從中醫基礎理論出發,結合能量觀念與生活保健應用,拓展中醫證照進修者的臨床視野。
氣血經絡與人體能量:認識氣的五大功能
交流上半段聚焦於氣在人體內的五大功能:推動、溫煦、防禦、固攝、氣化。老師指出,人體的氣如同能量動力來源,影響經絡循環、氣血運行與整體免疫調節:
-
推動作用:幫助氣血流動,帶動經絡運作
-
溫煦作用:維持體溫與促進代謝
-
防禦作用:強化免疫功能,抵禦外邪
-
固攝作用:調節津液分布與固攝精氣
-
氣化作用:協助水液代謝與物質轉換
透過中醫證照課程中的經絡理論與氣機分析,學員學會觀察如陰虛火旺、陽虛怕冷等體質失衡現象,並理解氣血失調如何影響日常體態變化、免疫力下降與新冠肺炎、感冒等疾病的恢復進度。
四氣五味與精油應用:調理體質的現代應用
課程後半段結合四氣五味理論,講解精油屬性的分類與實際應用。老師強調,中醫食療與藥材講究「溫、熱、寒、涼、平」的屬性,對應人體寒熱虛實體質,精油亦可依此分類調配:
-
溫性精油:適合手腳冰冷、氣血不足者
-
寒性/涼性精油:適用於熱症、發炎、燥熱體質
-
平性精油:有助於安神助眠、調和氣機
課堂中更針對「安神」、「解熱」、「解毒」等功效,教學具體的精油調配方法,並提醒學員因應體質選擇適合的調理方式,避免因使用不當而影響健康。
中醫結合理論與應用
此次中醫交流不僅教授傳統中醫理論,更將氣血經絡與現代芳療相結合,提升學員將中醫知識應用於日常生活與保健調理的能力。透過這堂實務交流,學員掌握:
-
人體氣血運行與能量調節
-
陰陽寒熱體質分析
-
四氣五味原理在精油應用中的現代轉化
-
針對常見身體狀況(新冠後遺症、感冒、虛寒體質等)的基礎調理方法
結語:中醫證照學習的重要基石
本次中醫交流為準備中醫證照的學員打下紮實基礎,將經絡理論與氣血運行觀念轉化為實際應用技術,幫助學員未來能在臨床調理與健康管理領域發揮所學。中醫證照學習不僅是理論的吸收,更是能量療癒與體質調理的實踐起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