索取資料
目錄

交流回顧-【心理】溝通分析:從自我狀態理解人際互動

本次永誠特別邀請到 蘇倫慧講師——華人伴侶與家族治療協會理事長,同時在雲林多所單位擔任心理治療師,帶來一場以「溝通分析」(Transactional Analysis, TA)為核心的交流活動。交流活動結合 佛洛依德與榮格的心理學理論,幫助學員重新認識「自我狀態」,並透過情境演練,學習在親密關係、家庭互動與職場溝通中更有效地表達與理解。
交流回顧-【心理】溝通分析:從自我狀態理解人際互動

一、三大自我狀態的解析

蘇老師首先介紹溝通分析的理論基礎,將人的心理運作歸納為三種自我狀態,並分別對應到經典的心理學觀點:

  • 父母自我狀態(Parent
    對應佛洛依德的「超我」,包含「規範型父母」與「撫育型父母」。表現上可能是責備、批評,也可能是保護、鼓勵。
  • 兒童自我狀態(Child
    對應佛洛依德的「本我」,展現最真實的情緒與本能。又可細分為「自然兒童」(直接表達喜怒哀樂)、「適應兒童」(迎合他人期待)以及「學者兒童」(在學習與探索中成長)。
  • 成人自我狀態(Adult
    對應佛洛依德的「自我」,能理性分析與決策,平衡父母與兒童狀態的衝突,並在複雜的人際情境中做出更成熟的回應。

交流回顧-【心理】溝通分析:從自我狀態理解人際互動

二、情境帶入:從理論到實際

在講解基礎理論後,蘇老師引導學員進行多種互動練習:

  • 角色代入:模擬不同狀態下的對話,體會批評、順從、理性分析的差異。
  • 情境討論:針對常見的親密關係衝突,例如「舊帳翻出」「爭誰對誰錯」,分析背後的自我狀態如何作用。
  • 覺察練習:引導學員回顧日常互動,反思自己最常啟動的是哪一種狀態。

這些設計讓學員不只停留在理解層面,更能真實體驗自我狀態如何影響人際互動。

交流回顧-【心理】溝通分析:從自我狀態理解人際互動

三、學會練習:從情緒到自我照顧

老師提醒學員,情緒與反應並非問題本身,重點在於是否能透過練習來調整:

  • 學會 傾聽:不急於批評或辯解,先接住對方的情緒。
  • 學會 就事論事:避免將情緒帶入過去舊帳,專注於當下的事件。
  • 學會 自我照顧:意識到自己也需要被理解,懂得療癒與安撫內在需求。

這樣的練習過程,讓學員逐步走向「成人狀態」,學會用更穩定的方式回應人際衝突。

交流回顧-【心理】溝通分析:從自我狀態理解人際互動

四、交流活動啟發與延伸

透過本次交流活動,學員體悟到:

  • 自我狀態不是固定的,而是在不同情境中交替出現。
  • 健康的溝通 需要在三種狀態之間找到平衡。
  • 心理學理論的實用性 在於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與他人。

對於有志於取得 心理證照、TQUK心理學進修 的學員而言,這堂課不僅是一場理論學習,更是助人工作者日後與個案互動的重要基礎。

五、結語

溝通分析提醒我們:人際互動中的困境,往往不是因為「對錯」,而是因為「狀態不合」。學會辨識自我狀態、練習調整溝通方式,能讓我們在人生的各種關係中更加自在與成熟。

這堂交流活動讓學員收穫的不只是心理學知識,更是一種自我成長的力量。

其他推薦文章
最新文章

No posts found!

返回頂端